网络上最近有篇关于黑臭水体整治的帖子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帖子指出国内某个城市在黑臭河整治过程中,花费巨额资金打造水生态景观,这种行为属于“伪生态工程”。黑臭水体如何整治才能确保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针对这个问题,本报约请相关业内人士展开深入探讨,希望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以生态理念指导治河
在加强河道生态修复时,要尽最大可能用生态的办法建设生态,不能一味追求视觉上的美感,而违背了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
◆叱狼
(网友)
“水十条”明确了黑臭水体整治目标完成的时间节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制定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明确,黑臭水体整治除了要确保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和氨氮4项水质指标稳定达标外,还要在公众调查问卷中,90%以上的黑臭水体影响范围内的社区居民、商户等,对黑臭水体工程整治效果答复“非常满意”或“满意”,才能认定达到整治目标要求。
面对这一刚性任务,当前各地都在全力以赴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笔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为实现4项指标达标,各地自我加压,下苦功用硬功,推进河道水质逐步改善。但在提升群众满意程度方面,部分地区对河道生态修复和景观营造在认识和把握上出现了偏差。
为了迎合群众视觉感官,不少地方刻意人为打造河道景观,不仅没有维护好河道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与提升河道自我修复功能的期望背道而驰。比如,为了让驳岸看上去美观,不惜花大价钱对所有河岸护坡用大理石和水泥浇筑修葺,致使原有生态岸线丧失了水质净化功能;对河道干法清淤后,用白石灰和石块等将河床硬化处理。殊不知,如此硬化严重遏制了沉水植物生长繁衍和生物多样性建设;对岸坡进行绿化时,不顾当地气候条件,广泛引进异地景观物种,短时间内确实美化了环境,但很难保持下去。而且对河岸生态并无益处,等于花了冤枉钱,又偏离了黑臭水体整治的初衷。
笔者认为,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在加强河道生态修复时,首先要尽最大可能用生态的办法建设生态,不能一味追求视觉上的美感,而违背了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而且提升群众满意度、建设河岸景观与生态修复之间其实并不矛盾,毕竟越生态自然,其景观实效越本真,否则就会让人感觉生硬做作,也难有长效性,群众也未必愿意接受。如何在河道生态修复与群众满意度方面实现双促双赢呢?笔者有两个建议。
一方面,要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河道生态修复不要单纯地讲究整齐划一或四季常青的感官效果,要以生态的理念拟定一河一策,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驳岸建设,在土地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建设自然坡岸,在植物种养方面要坚持本土化,不必一味追求常青类热带植物,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而定。
另一方面,要秉持问计于民的思想。黑臭水体整治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群众营造一个河清水碧的生态环境,附近群众生于斯长于斯,不仅对河道环境有感情,而且对于怎样整治河道有不少民间智慧。绕开群众思维,建设高大上的景观工程项目,群众未必适应,也未必领情。因此,要多以群众视角推进河道环境综合整治,这样才更能符合群众的审美,也更能适应当地实情,赢得附近群众的掌声。
不能为景观刻意堆砌景观
在采用植物修复方式时,不能为景观而刻意堆砌景观,更不能让群众捂着鼻子在“植物景观”旁散步,也不能以景观工程为由而掩盖了景观下面暗藏的“隐患”。
◆梁小红
(湖南省常德市环保局)
在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修复过程中,很多地方热衷采用景观植物修复方式。虽然植物修复方式会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但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因此要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以弥补不足。
采用景观植物修复水体,有以下几个优点:一是相对于物理化学修复方法来说,所需费用低;二是对环境扰动少,不需要大动干戈,还可以增加地表的植被覆盖率;三是不会破坏景观生态,兼具锦上添花功效。但缺点也很明显:总体来说,修复过程通常比物理、化学修复过程缓慢,比常规治理(挖掘、异位处理)所需时间更长;受到水体类型、温度、湿度、营养等条件限制较多;修复效率低,不易于机械化作业。
城市需要景观,人们需要绿色。但在采用植物修复方式时,不能为景观而刻意堆砌景观,更不能让群众捂着鼻子在“植物景观”旁散步,也不能以景观工程为由而掩盖了景观下面暗藏的“隐患”。因此,采用景观植物方式修复黑臭水体,笔者建议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良好的规划。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要纳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规划。要明确治理用途,确定管控目标,杜绝因治理而快速上马工程,并一味建成形象工程、亮点工程、绿化工程特别是景观工程现象的发生。
二是要注重技术路线的选择。要因地制宜设计治理方案,充分考虑植物治理的缺陷,选择适合当地的植物群种,比选适合地域的技术方案,特别是在选择氧化塘还是湿地等方式方法时要反复斟酌。还要考虑植物的后续处理要有技术设备等支撑,避免导致第二次污染。
三是要加快科技攻关。植物修复与景观培育的方式无可非议,但在国家层面要制定出台相关技术指导目录,对可选择植物要有所界定与指导。要不断寻找新的生物量大的超富集植物,筛选生物量大、具有中等富集重金属能力的植物,研究超富集植物吸收、运输和富集污染物的生理机制,全面推广,综合应用。
整治要一城一策一河一策
鉴于黑臭水体整治是一项系统的生态工程,应该用系统的、生态的、综合的治理方案解决问题,碎片化、非生态的治理工程和技术手段,难以实现黑臭水体治理的目标。
◆史春
(安徽省阜阳市环保局)
目前,我国在解决城市水体黑臭问题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破解。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解决城市水体黑臭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要找到黑臭水体形成的真正原因。
我国城市数量众多,水体黑臭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几乎每一个城市形成黑臭水体的原因都不相同。
我国很多城市建设缺少科学规划,往往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当城市人口较少时,产生的污水也较少,只要排入水流量大的河流,通过河流的自净作用就可以稀释,尚不能造成河流的严重污染。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污水也多了,加之污水管网往往滞后于城市发展,导致河流受到污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城市黑臭水体。此外,向河岸或河中倾倒生活垃圾、工业废水或养殖污水未经处理进入河流等,也加重了河流的污染。
因此,笔者建议,要科学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其前提是要科学分析当地黑臭水体形成的原因,深入实地调查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河流污染:是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滞后,导致截污不彻底?还是生活垃圾、工业废水或农村养殖场废水进入河流,导致水体污染?总之,一定要找出城市黑臭水体形成的真正原因,进而合理确定黑臭水体整治和效果保持的技术路线。
编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规划,要一城一策、一河一策,切不可每个城市都一样,一个模式套到底。黑臭水体整治方案还应体现系统性和长效性。经验证明,局部的、碎片式的治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黑臭水体问题。要按照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通过整治工程的科学全面实施,使城市生态功能得到系统性、根本性的修复,使黑臭水体变成清水。
其次,要采用系统的、生态的整治方式和理念。
找到了真正病因,随后就要因病施医,要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设计时分析造成河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并对主要污染源采取截流纳管、就地处理、沟渠净化、湿地净化等措施,有效减少入河污染物量后再开展生态治理。
目前,各地制订的黑臭水体整治方案、技术路线多种多样。不同设计单位提出的设计方案也不相同:具有排水背景的设计单位擅长传统截污纳管;具有环保背景的设计单位善用各种治污技术;具有水利背景的设计单位以水利设施优先;具有园林背景的设计单位则喜欢做大景观。由于治污方案差异大,让政府在选择和把关上都很犯难。
鉴于黑臭水体整治是一项系统的生态工程,需要应用系统的、生态的、综合的治理方案解决问题,碎片化、非生态的治理工程和技术手段难以实现黑臭水体治理的目标。因此,笔者建议,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一定要采用系统的、生态的方法和理念,用系统的观点、综合方案解决黑臭水体整治问题,坚决反对伪生态工程。
值得强调的是,必须反对时下流行但有害的两种倾向或做法:一是调水冲污或称之为“活水工程”。这种行为实质上是以稀释方式处理黑臭水体,不但造成资金浪费,还极易导致下游污染,有污染转移之嫌,违背黑臭河治理的宗旨。
二是我国传统的河道治理一直以“除水害、兴水利”为目标,主要是对河道进行清淤、建设或者采用水泥、石头硬化等方法加固堤岸、河底,需要采用裁弯取直、修筑钢筋混凝土大坝等一系列工程措施。这种做法虽然能满足人们对于防洪、排涝等多种需求,但造成了河流水土分离、城市与水分离等问题,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和生态灾难。这两种做法与河道生态治理的理念都是背道而驰的。
第三,要建立治理黑臭水体的长效机制。
黑臭水体治理的难点之一在于治理成果难以长期保持,如果后期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出现黑臭水体反弹现象。笔者建议:黑臭水体治理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坚持工程建设与长效管理两手抓,注重城市水体的监测、清淤、保洁等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用制度保障城市水体,构建护水、保水的管理长效机制。
在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及效果保持和长效管理过程中,建议要全面推行“河长制”,明确每一水体水质管理的责任人,落实相关管理措施。同时要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任务的统筹和协调,将治理任务分解落实到住建、水利、环保、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部门联动,协同推进。
黑臭水体治理得好不好,关键要看群众是否满意。政府部门应建立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信息发布和公众举报平台,定期发布相关信息,公布联系和举报电话,全方位接受群众监督。
以居民满意为最终评价标准
让居民全过程参与黑臭水体的治理、评价等环节,监督黑臭水体整治成效,保障居民在黑臭水体治理中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沈胜学
(福建省厦门市环境监察支队)
为进一步增强黑臭水体整治实效,笔者认为,需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
城市黑臭水体形成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排污量大且空间集中,截污治污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开发建设;污水管网设施不健全,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入河;部分城市水体生态流量不足或者无天然径流;城市地表径流冲击负荷较大;部分城市水体周边脏、乱、差问题严重,尤其是老城区和城乡接合部的水体,周边违章建筑物多,小型服务业多且杂乱,污水和垃圾直排入河。因此,必须针对每处黑臭水体的成因,坚持问题导向,分析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主要污染源是什么,据此制定针对性的整治方案。
二是要坚持正确方向。为指导各地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导致水体黑臭的关键点和核心,采取针对性举措,实现治理目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出台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排水口、管道及检查井治理技术指南(试行)》。这两个文件明确的技术路线、措施办法均相辅相成,为黑臭水体整治关键和核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具体手段和方法,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都很强,为各地开展黑臭水体整治指明了方向。
在治理过程中,各地要准确把握这两个文件的精神实质,认真查找是否存在将黑臭水体整治等同于景观建设、等同于流域综合治理的情况,是否存在治理方式单一、系统性不够等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完善 “控源截污、疏浚清淤、生态修复、活水保质”整体规划,确保治理的总体方向不偏、不错误决策、不劳民伤财。
三是要坚持评估标准。
有些地方的水体整治存在周期性反复问题,如果治理工程不到位,治理后的水体很快又会恢复到黑臭状况。因此,整治效果评估不是仅仅看工程完工后短暂时间内收到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看其持续性的效果,看其受不同环境条件影响之后的效果。
黑臭水体治理成果一定要以居民满意为最终标准,最终结果也一定要由居民来“验收”。这并不是让居民暂时性地“看不到黑、闻不到臭”, 而是要长期满意。因此地方政府要强化管理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严防黑臭水体反弹。同时,要让居民全过程参与黑臭水体的治理、评价等环节,监督黑臭水体整治成效,保障居民在黑臭水体治理中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要尊重河流生态的自然规律
河流都有自我净化的功能,因此,在治理过程中,要遵循河流生态的自然规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进行改造。
◆李典才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环保局)
当前在黑臭河治理过程中,有的地方人为设置景观过多过滥,如到处设假山、建喷泉等;有的地方用水泥对河道进行硬化,浪费财力不说,甚至还会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因此,笔者认为,在治理黑臭水体时,需要秉持一个科学合理的理念。
一是整治方案制定要科学合理。黑臭河治理方案需要对目标任务、投资建设规模和景观效果做出科学合理的设置。尤其是一些人文景观的设置,必须要考虑自然生态的因素,要让大自然与人造景观融为一体。因此,景观设计方案要接受社会媒体的监督,让群众提建议、提意见,合理的意见要采纳,不合理的则要说明理由,争取群众对治理方案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要尊重河流生态的自然规律。河流都有自我净化的功能,因此,在治理过程中,要遵循河流生态的自然规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进行改造。如果碰到拥有历史风貌的建筑,要尽量保留;碰到名贵树种或受到保护的古树,要予以保护,尽量绕道。对于河道自然弯曲的地形地貌,要合理利用,让死水变成活水。对于河道底泥,应在截流清淤后,适当放置一些鹅卵石,确保河道的生态植物能按自然规律生长。
三是要体现可操作性和复制性。目前,各地都在探索黑臭水体治理的有效方式和方法,有的地方治理成功,有的地方治理成效不明显,经验和教训并存。因此,在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要把景观设计和自然生态有机结合,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要抓好治理典型的推广,让其他地方能够按照成功的经验加以复制。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弯路。
治水要顺其自然存其自然
黑臭河流整治要摈弃不切实际、损害生态的方式方法,要顺势采取生物和管理措施,逐步增强河流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河流自我生态修复的功能。
◆李学辉 邱世美
(湖北省巴东县环保局)
当前,许多城市在整治黑臭河流过程中,主观意识较强,违背河流修复本意,导致整治生态效果较差。比如,一些城市不关注河流的生态功能,将河岸建设得整齐划一,两岸建起亭台楼榭,名曰“亲水走廊”;或者浓墨重彩添加商业元素,在河道中建起音乐喷泉、水幕电影、霓虹广告等,称为“盈彩河道”。甚至有个别城市将整治黑臭河流搞成了劳民伤财、损害生态的政绩工程。这些行为不仅受到专业人士的批评,也招来了网友的吐槽和拍砖。
黑臭河完全丧失了河流的生态功能,对其进行生态整治,不仅要将其水质提升到地表水Ⅳ类或者Ⅲ类,还要恢复它的生态功能,以便于河流恢复自我生态修复功能,发挥河流应有的生态功能效果。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做到顺其自然。
所谓顺其自然,就是指黑臭河流整治要摈弃不切实际、损害生态的方式方法。不仅要通过采取工程措施改善其水质,而且要顺势采取生物和管理措施,逐步增强河流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河流自我生态修复的功能。
要顺其自然,也要存其自然。整治黑臭河流不是要彻底恢复原生态,而是要让河水碧波荡漾、两岸绿树成荫,充分发挥河流生态功能效果。
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个效果,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要采取正确的调查方法,对黑臭河流进行调查研究,弄清楚其过去和现在水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调查内容应有水文、水质、水生物群落、初级生产力、重要水生动物和植物、底泥和底栖动物等。
在调查中,还要对河流原始生态(或者类原始生态)资料与现实状况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导致河流生态系统恶化的原因,精准识别致使其水生态自我恢复功能锐减的因素、过程及其他相关问题。然后,编制详细整治规划,优选科学实用方法,制定可行技术路线,顺其自然对黑臭河流进行综合整治。
其次,要采取工程措施,建设完善排水管网,实现雨污粪分流,收集导致河流水质恶化的污(废)水至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处理出水必须满足受纳河流水质要求。有条件的城市可适当调水补水,增加河流生态流量;彻底疏浚河流,适度清除淤泥,清除内源污染。同时,选择能显著改善水生态环境的原生动植物,进行放养和补植,增强河流的生物多样性,提升自我生态修复功能;按照“顺其自然、存其自然”的原则,对两岸进行工程治理,少建或不建亭台楼阁、游玩步道等休闲设施,杜绝在两岸和河上建设任何商业、旅游、游乐等设施。
再次,要按照有关法规要求,把“河长制”落到实处,层层压实环保责任,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大众智慧,切实调动群众热情,对整治完成的河流全面加强管护,让其休养生息,逐渐修复水生态,形成良性循环状态。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也要加强河流水生态监测,适时掌握河流水生态环境及其相关数据变化,分析评价水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时发现未知或解析不确定的问题,采取适当的生态补救措施,加快河流水生态系统修复速度,让河流早日恢复昔日胜景。